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市場區隔」失效

只有教書阿叔(阿嬸)才相信書本上所講的Segmentation方式去描述目標對象, 個人在社會上的角色會隨着社會文化不同而改變,身份界線會變得模糊,就如信報<雜種應該看什麼廣告?> By陳啟添所言: 懷疑傳統母親身份是否仍然存在, 現代小孩生長在一個無菲傭的家庭, 才會了解何謂傳統阿媽, 但若果有菲傭的家庭, 菲傭就係肩負傳統阿媽的責任, 現代的小孩都有兩個阿媽,一位是血緣情感上阿媽,另一位是功能運作上的阿媽 (縱使功能運作上的阿媽連古代妾氏的地位都談不上, 但與小孩的關係絕對可以比血緣關係的阿媽親) 所以, 市場學專家們, 以後母親節廣告, 請講清楚應該送禮物給哪一位阿媽. 既然傳統阿媽瀕臨絕種,所以, 相信好多傳統角色也面對類似情況, 因此,必須重新說明segmentation以 demographics 及 psychographics 描述目標對象的方式, 例如三十幾歲的女性、白領、家庭收入2/3萬以上、又或中五學歷、已婚、有一兩個小孩等等,到底還有無區隔消費者的效用? 所謂甚麼年齡就有甚麼想法, 什麼收入就有甚麼行為, 怎樣的職業就有怎樣的喜好等等, 在香港這個奇怪地方, 可謂完全收不到效果. 香港的文化特色, 大學小學化、不論大學程度、中學程度、小學程度、他們的話題和興趣都差不多, 不論收入幾多都喜歡買高檔名牌、無分年齡職業貴賤,每位女士都要講瘦身做纖體, 住山頂豪宅或大型屋以至居屋公居等, 閒來都一樣喜愛買翻隻"路易威登" "姑馳" "趴地"手袋, 個個都攞住隻"嘜週刊"介紹今年最興個款大講自己品味與眾不同, 到底年齡、學歷、收入等資料還有甚麼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