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新產品的採納過程 (New Product Adoption Process)

「新產品的採納過程」其實就是在市場上, 消費者對新推出的產品的採納與認許過程, 「採納」(Adoption)就是消費者決定以後安心定期一直使用該產品

無論是幫襯酒樓, 餐廳, 買手機, 買手袋, 旅行社, 朱古力, 薯片, 汽水 或任何產品, 第一次購買總是戰戰兢兢, 無? 原因只是涉及的金額不夠多, 即是說, 所花費的金額愈大, 你的心情愈戰兢

對新產品的採納過程可分為5個步驟:

第一步是「注意」(Awareness), 消費者初步察覺到有新的產品推出市場, 但缺乏對於有有關產品的資訊, 例如: 你逛超級市場, 發現貨架上有新出品, 名為「阿富汗薯片」, 薯片的推銷單張上印有「拉登」與「布殊」的合成照片, 並寫上「最新Crossover口味 – 美國與中東」, 隨即引起你注意

第二步是「興趣」(Interest), 消費者對新產品產生興趣, 希望進一步了解有關資訊, 於是你拿起包薯片細讀, 上面寫著:「最適合一邊食薯片, 一邊看電影, 由其是戰爭片...」, 而你最喜愛看的就是戰爭片

第三步是「衡量」(Evaluation), 消費者對新產品發生興趣後, 便衡量是否購買, 你本來打算買卡樂B, 現在則「心大心細」, 想試新產品, 衡量過只是銀碼十個零八, 不算太貴, 可以同時買兩個牌子喎!

第四步是「試用」(Trial), 消費者經過「衡量」後, 便作第一次購買, 你決定買一包返上樓試一試, 是否如包裝袋所言「最適合看電影食的薯片...」

第五步是「採納」(Adoption), 若「試用」後滿意該產品, 消費者便會定期購買及使用, 你返到屋企, 一試便愛上了, 於是你貪新忘舊, 放棄卡樂B, 以後轉食阿富汗薯片


如不明白以上的例子, 可參考以下的另一個例子:

新男友的採納過程 (New Boyfriend Adoption Process)

新男友的採納過程與新產品的採納過程基本上沒有太大分別, 主要是貨品的性質不同, 大致上都須要經過五個步驟的接納過程

第一步是「注意」(Awareness), 一位高大的男士在圖書館內貌似專心地溫書 (其實睇緊八掛雜誌), 於是引起你的注意

第二步是「興趣」(Interest), 於是你對這件「新產品」產生興趣, 希望進一步了解有關資訊, 於是進一步上前了解, 你發現他不單只高大威猛, 而且英俊非凡 , 而且更是滿身名牌, 屬有銀之士

第三步是「衡量」(Evaluation), 你從少到大都聽阿媽教落..講:「阿女…搵老公最緊要人品好, 靚仔無本心呀..」, 於是你衡量: 「依家搵男朋友啫, 唔係搵老公吖..」

第四步是「試用」(Trial), 經過一翻衡量後, 你便作出試用, 試用過程中, 你發現他是一位十分有風度的男士, 行街睇戲食、飯唱K, 費用一手包辦, 你一毫子都唔使比 (雖然這與風度扯不上關係, 無論如何, 也滿足了你心目中男朋友的必要條件)

第五步是「採納」(Adoption), 經過「試用」後, 你當然滿意該產品, 於是你便貪新忘舊, 放棄現時的男朋友, 繼而轉向新男朋友的懷抱, 並決定長期使用.

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購買決策過程 (Buying Decision Process)

市場學家把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為甚麼要把購買過程分成數個階段? 因為市場學家認為, 認識購買過程的每個階段, 可以讓他們更了解消費者的想法, 從而可以去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定:

第一個階段是「需要出現」 (Need recognition), 任何購買決定, 都是因為要解問題, 例如, 購買飲料就是要解決口渴問題, 購買食物就是要解決「肚餓」問題, 購買名牌衣服就是要解決「貪慕虛榮」問題, 貪慕虛榮這四個字令你唔多舒服? 改一改, 用來解決「品味太高」的問題就可以吧!

市場學家如何利用第一個階段去影響消費者的行為, 從而使他們購買其產品?

原本你生活得很好, 每天生活如常, 沒有甚麼問題, 但市場學家有方法使你發生問題, 他們最常用的手法, 就是通過宣傳, 使你以為你的生活有問題, 例如, 女士們本來不覺得肥胖有問題, 也許肥胖是生理問題, 而非心理問題, 商人就利用種種宣傳手法, 向廣大女士洗腦, 使她們覺得肥胖是心理問題, 肥胖影響你的自信心, 從而影響你的社交能力, 繼而影響你的前途, 既搵不到好工作又搵不到好老公, 正是一舉兩失! 女士們以為自信心與樣貌和身體尺寸有必然關係, 每天耿耿於懷, 就是為為條腰闊了一厘米, 體重多了一磅, 或大腿粗了些少等等. 問一問你們的父母, 九十年代以前有無這個問題, 當時整個屋村內都是肥奶!

當你留意新出的名牌手機, 手袋或衣服廣告, 有沒有欲望想擁有? 廣告宣傳成功之處, 就是令大家原本不認為是問題的事情, 變成十分重要的問題, 而且, 因為廣告的重大效力, 使你急切地渴望解決這個問題, 這時你憂心忡忡, 不斷地尋求可能的辦法, 於是便跳到第二個階段「資料收集」(Information search)

當你發現你的生活有問題, 則你便尋求解決, 於是你四出尋找可行方案(市場資訊), 你可以有不同的途徑獲取

第一個資訊來源就是親朋戚友, 總有幾個專家係你身邊, 甚麼手機專家, 名牌手袋專家, 電腦配件專家, 這些專家與那些電視劇專家, 八卦新聞專家等有同樣的威力, 就是當談到他們的興趣話題時, 熱誠便停不了

第二個資訊來源, 商業廣告, 商人一方面構思如何令消費者產生問題, 另一方面就當然是提供可解決問題的消費品啦, 否則如何賺你的錢呀! 當你在雜誌上看到一位身材窈窕的模特兒攞住名牌手袋, 你便知道如何解決你的自卑感問題, 她的眼睛已經向你發出信息「學我啦! 只要用這隻手袋, 你便與我一樣!」縱使你明白由於你的身型結構只能以「內在美」的方面發展, 無奈, 改變「內在美」總是比「外在美」困難的多

第三個資訊來源, 公眾層面, 一般雜誌, 報紙, 電視, 電台節目都會介紹一些消費方法, 消費都要人教? 無錯! 消費是要學習的, 尤其是消費高價產品! 這當然都是市場學家的技倆! 否則消費者怎會付出更高價格去購買, 只要那些所講的時裝界專家, 在雜誌上談一談某一個品牌的服飾如何帶動了最新一季的潮流等等, 原來$300的外套可以立即加價了, $3000都有大把傻佬/婆去買! 又例如, 某某出名的食評人士在節目上談到如何食西餐才叫做有品味, 黑菌來自甚麼法國西南部地區Perigord.... 又陳年黑醋屬於甚麼傳統意大利Aceto Balsamico Tradizionale等等…, 還有那些甚麼A5/A4和牛, 吃不起這麼貴, 不要緊! 有另外的一條生產線「澳洲和牛」, 日本牛在澳洲居留權, 當你學懂了以上種種的所謂「消費知識」, 你便可以在其他人面前炫耀一番, 如何炫耀? 當然就是約齊朋友到高級餐廳做個人表演啦!

第三個階段就就是「衡量方案」(Alternative Evaluation), 要解決問題, 並不一定需要消費, 例如, 今晚要參加一個重要的宴會, 你須要一套晚禮服, 你可以買也可以向朋友借, 當然也可以選擇缺席, 但當決定購買時, 你便會根據上一階段所獲取的資訊, 作出分析, 衡量及選擇, 在選擇的過程中, 你會受多方面影響, 包括自己的經驗和感覺, 也會受身邊人的影響例如親朋戚友等

第四個階段就是「決定購買」(Purchases Decision), 衡量及分析過已所有資訊, 作出決定, 到供應商購買, 這時商店的因素會影響你的購買決定

第五個階段就是「後購買行為」(Postpurchase Behavior), 後購買行為也即是購買後的行為和想法, 當消費者作出購買後, 會有兩種可能性, 就是「滿意」或「不滿意」, 任何消費者行為都會產生一種稱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的現象, 就是不斷地質疑自己的購買決定, 簡而言之, 消費者要找出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購買行為是絕對正確的, 也即是想知道自己是否作出了明智的決擇, 購買所涉及的金錢愈大, 認知失調則愈加嚴重! 購買愈昂貴的貨物, 購後的心情愈不安! 喂喂.. 「請問這是一種甚麼的心態? 買之前你唔係已經考慮到清清楚楚了嗎?」

是否記起上一次購買昂貴產品的經驗? 購買一部數碼相機之前, 問清楚所有認識的朋友, 閱讀所有相機雜誌, 周圍格價, 全個旺角電器鋪都問過, 買了之後 你仍然覺得你的選擇可能錯誤, 為什麼? 因為一生人做了太多不智的決擇, 所以每次作出決定都不放心呀!

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產品概念(Product Concept)

市場學專家發明「產品概念」這個術語, 「產品概念」劃分為三個領域:

核心效用(Core benefit), 為什麼消費者會購買你的產品? 就是因為你的產品能夠幫助他解決問題, 例如: 傻強打完羽毛球後口渴, 口渴就是打完羽毛球會出現的問題, 傻強如何解決口渴的問題? 可以有多種選擇, 預先自備水樽, 到水機飲, 買蒸餾水等等. 所以, 核心效用就是「解渴」. 試想一想, 7-Eleven內供應的飲品有幾多只係用標榜用來「解渴」? 如果每間公司都只利用「解渴」作為其產品的核心效用來推廣, 則九成都要執笠.

實際產品(Actual product), 指公司向市場供應的實際產品, 例如: 如果核心效用是「解渴」, 則實際產品就是「水」. 如果核心效用是「補充體力」, 則實際產品就是「加入了補充體力材料的水」. 如果核心效用是「健康」, 則實際產品就是「加入了營養材料的水」.

引申產品(Augmented product), 指為實際的產品增加更多的服務或效益, 例如: 飲品送購物折扣,抽獎卷, 網上遊戲等等, 簡言就是指供超過「核心效用」所要解決問題的額外服務.

講完理論, 討論一下現實情況:
以HP電腦為例, 理論上, 其「核心效用」就是可以上網, 打遊戲機, 及做功課等, 「實際產品」就是該部HP電腦實物, 「引申產品」就是HP公司提供的送貨及保養維修服務. 理論上是如此, 但現實情況要比較複雜. 現實上, 可以做到以上三點的功能的電腦牌子多的是, 「Acer」可以, 「聯想」可以, 「華碩」可以, 「SONY」可以, 電腦商場的「切機」也可以, 為甚麼要選用HP? HP電腦的「核心效用」與以上或其他牌子的「核心效用」有甚麼不同? 從「實際產品」的角度來觀察, 其設計, 外型, 尺寸, 都是吸引消費者選擇購買它的因素, 這些因素是否又應該包括入「核心效用」? 那麼, HP的標誌呢? 若沒有了HP的標誌的同一模一樣的電腦, 「核心效用」是否相同? 如果HP公司要向客戶推銷它的電腦, 應該把甚麼因素放入宣傳廣告? 再看另一個例子, Starbucks咖啡, 其「核心效用」當然不只是「提神」, 而「實際產品」也不只是那杯所謂「高素質」的咖啡, 你認為人們去Starbucks飲咖啡是為了甚麼? 你又估一下, 如果前面放有不同公司供應的咖啡(除去招牌或用白色紙杯), 例如: McCafe, Pacific Coffee, Starbucks, Delifrance, Oliver或酒店內的café所供應的咖啡, 有多少消費者可以說出它們的分別? 正因為大多數消費者都沒有能力分別咖啡的質素, 所以Starbucks的「實際產品」不可能單是咖啡本身, 而必然包括其店舖的環境與裝飾, 否則消費者便不能分辨不同競爭者為其帶來的「核心效用」, Starbuck的「核心效用」對於某些消費者而言, 就是買一個短暫的中產消費感覺, 所以「實際產品」就是要製做一個有中產消費感覺的環境, 好讓一些未達到中產收入的消費者去幫襯, 享受一下短暫的中產消費模式.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

馬斯洛 (Maslow)的需求理論又稱為「推動力理論」, 因為不同的需要會產生不同的推動力, 馬斯洛所說明的需求理論有5個層級, 由下而上, 當一個層級的需要被滿足後, 便會尋求第二個層級的需要, 當第二個層級的需要被滿足後, 便會尋求第三層級的需要, 如此類推, 直到最高的一層, 這個理論風靡萬千學界傻人, 這些學界傻人煞有介事地把馬斯洛的理論當神咁拜, 不時拿出來查證一下, 研究他人既行為有無與該理論背離, 如果未能賦予解釋, 則指出他人的行為的不合理, 可謂神奇到極.

理論分為很多種, 有物理學理論, 心理學理論, 社會學理論, 文學理論等等, 當然他有市場學理論, (這裡必須把科學理論內泛指一般的物理學, 化學, 數學, 工程等等與其他理論分開, 暫不作討)論), 除了科學理論外, 一般所指的心理學, 社會學, 文學, 市場學, 管理學等等都是以同一種方式獲得的, 就是從世上眾多分殊的現象找出其共同的特性, 而歸納出一條所謂的大道理(理論), 然後, 人們可以利用這個理論去分析之後發生的現象 (當然, 還有一個用途, 就是放入教科書內, 讓一些傻人教師去判斷/評核學生的背書能力), 問題是, 之後發生的現象有無可能同之前發生的一模一樣? 可能性肯定很低, 所以我們由經驗歸納出來的理論, 不可能說明其真確性 (學術理論家Karl Popper甚至認為科學理論都不能証明真確性, 而只能証明其錯假性).

無論如何, 作為一個傻人, 都要向大家介紹一下這個理論, 否則如何可以評核大家的能力.

馬斯洛 (Maslow)的需求理論分開以下五個層級, 最低的一層級是「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 主要是維持生命, 例如, 肚餓要食物, 口渴要飲水, 天氣凍要保暖等等, 第二層級是「安全需要」(Safety Needs), 當你生命得以維持, 吃得飽, 有水飲, 有衫著之後, 你就會擔心你的容身地方, 你需要有一處安全的地方保護你不受侵擾, 而且也會擔憂這種安全是否可一直維持下去, 第三層級是「社交需要」(Social Needs), 當以上的兩種需要被滿足後, 你開始需要一些心靈上的慰藉, 你需要與其他人分享你的感受, 你需要其他人接納的看法, 你需要家庭成員及朋友對你的認同, 第四層級是「自尊需要」(Esteem Needs), 當一般的社交需要被滿足, 你便要追求更高的社會肯定, 你不單要求互相認同的地位, 你更要求比其他人更高的社會地位, 你需要感受他人的尊重和羨慕眼光, 第五層級也是「自我實現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 這是最高的層級, 你已經擁有所有你想要的東西和社會地位, 於是你尋人生更高的理想, 例如, 到非洲做義工或挑戰自己, 攀;爬喜馬拉亞山等等

荒謬之處並非馬斯洛 (Maslow)的需求理論, 而是那些學界傻人, 他們把人類的行為固定化, 看成與動物的行為一樣, 有些人沒有飯吃會去打劫, 有些人則寧願餓死也不去乞, 又或者, 有些人連安全需要都未達到, 便走去非洲做義工, 這些現象如何利用需求理論去說明?

心理學已經無人講既理論, 所謂的市場學家還當它神咁拜, 其理由是, 市場學只不過是一門二手貨, 專執其他學科的過期理論, 談不上有甚麼學術性, 簡而言之, 只是學習如何誘騙消費者購物的方法論說 (縱使很多人不同意, 他們盡力地把市場學推上神枱地位, 可惜事如願違, 更令他們慚愧的是, 現實上, 成功的誘騙專家, 多數都沒有讀過市場學, 而讀與教的通常都是誘騙的失敗者) 所講既理論唔需要有終極說明的基礎, 只須求求其其, 差唔多就可以.

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市場區隔」失效

只有教書阿叔(阿嬸)才相信書本上所講的Segmentation方式去描述目標對象, 個人在社會上的角色會隨着社會文化不同而改變,身份界線會變得模糊,就如信報<雜種應該看什麼廣告?> By陳啟添所言: 懷疑傳統母親身份是否仍然存在, 現代小孩生長在一個無菲傭的家庭, 才會了解何謂傳統阿媽, 但若果有菲傭的家庭, 菲傭就係肩負傳統阿媽的責任, 現代的小孩都有兩個阿媽,一位是血緣情感上阿媽,另一位是功能運作上的阿媽 (縱使功能運作上的阿媽連古代妾氏的地位都談不上, 但與小孩的關係絕對可以比血緣關係的阿媽親) 所以, 市場學專家們, 以後母親節廣告, 請講清楚應該送禮物給哪一位阿媽. 既然傳統阿媽瀕臨絕種,所以, 相信好多傳統角色也面對類似情況, 因此,必須重新說明segmentation以 demographics 及 psychographics 描述目標對象的方式, 例如三十幾歲的女性、白領、家庭收入2/3萬以上、又或中五學歷、已婚、有一兩個小孩等等,到底還有無區隔消費者的效用? 所謂甚麼年齡就有甚麼想法, 什麼收入就有甚麼行為, 怎樣的職業就有怎樣的喜好等等, 在香港這個奇怪地方, 可謂完全收不到效果. 香港的文化特色, 大學小學化、不論大學程度、中學程度、小學程度、他們的話題和興趣都差不多, 不論收入幾多都喜歡買高檔名牌、無分年齡職業貴賤,每位女士都要講瘦身做纖體, 住山頂豪宅或大型屋以至居屋公居等, 閒來都一樣喜愛買翻隻"路易威登" "姑馳" "趴地"手袋, 個個都攞住隻"嘜週刊"介紹今年最興個款大講自己品味與眾不同, 到底年齡、學歷、收入等資料還有甚麼意義?

「孖屐亭」野史

工業革命前的社會沒有大量生產這回事, 所有產品都是按個別人士的需要而製造, 而且都是小量生產, 當客人需要一對鞋, 木匠師傅便立即製造, 因為製作需時, 有時也會預測一下客人的購買習慣, 而預先多造一至兩對以備某些客人即時購買, 但當工業革命之後, 生產力提高, 則整個生產消費模式都改變.

生產力提高多得於兩大因素: 機器與分工, 首先; 機器與工人不同, 老闆對機器沒有道德責任, 機器可以二十四小時運作, 不需要吃飯和休息, 壞了便換了它. 另外; 未有分工之前, 木匠師傅包辦整個產品製造過程, 但有分工以後, 製造一對鞋可以分成十多個步驟, 每位工人負責不同的步驟, 叼釘的叼打, 刷皮的刷皮, 工人每天都做著同一步驟的工作, 一日復一日, 手工自然純熟, 製作時間自然縮短, 於是便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生產更多的產品, 以前一位師傅在三天內生產一對鞋, 工業革命後, 一天可以生產幾十對, 甚至更多.

於是問題出現, 生產那麼多產品, 但社會上沒有相應需要, 怎樣處理工廠生產出來的「賣剩蔗」? 於是, Marketing便俏俏地開始了.

Marketing的工作就是, 使人們購買他們原本沒有需要的產品, 你買了一對鞋, 本來可以著很的時間, 幾年, 十幾年, 甚至更長的時間, 但如果你十幾年都唔換對鞋, 工廠不斷提高的生產出力便白費, 商人還怎可以賺更多的錢? 所以, Marketing專家便發明出「潮流」這個字, 古代社會沒有人講「潮流」這個字, 這個字的厲害之處就是衍生出另一個相對的字:「老土」, 「老土」這個字某程度上代替了古時的「麻風」, 人人見到都要避開, 而現代人要避開「老土」的方式就是要不斷消費, 你每日努力為你老闆工作, 就是要不斷地搵錢, 搵錢並不是要過更美好的生活, 而是為了購買更多由老闆的工廠生產出來又賣不出的「蔗」, 於是你老闆的荷包便愈來愈脹了. 真是「你老闆」吖!

2008年7月9日 星期三

市場區隔 (Market Segmentation)

為甚麼要做Market Segmentation (市場區隔)? 就是把市場上的消費者分開處理,
為甚麼要把市場上的消費者分開? 因為市場上有眾多消費者, 他們都有不同的需要, 而不同的需要會購買不同的產品,
為甚麼市場上的消費者有不同的需要? 因為他們有不同的個人特性, 而根據不同的個人特性會有不同的需要, 其個人的特性的形成是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歷史經驗而形成的, 例如: 口渴

有人會自備水樽, 家中注滿才出街
有人會到7 eleven買最平既清涼蒸餾水
有人會買最富貴既法國有氣礦泉水
有人會買最無益既汽水
有人會買最有益既無糖烏龍茶
有人會到茶餐廳飲涷檸茶
有人會到咖啡店飲ice mocha

肯定還可以想出無數種不同的解決口渴的方案, 你屬於那一種? 在不同的情況, 時間, 地點, 心情, 活動, 可能會有不同的選擇, 如果你是商家, 你覺得做那一種賺錢最多? 又試想一想以下例子: 肚餓想食牛扒

有人會到街市買翻屋企煮 (約$15-$30)
有人會到百佳買翻屋企煮 (約$50-$70)
有人會到CitySuper買翻屋企煮 (約$70-$300)
有人會到茶餐廳叫碟牛扒飯 (約$30-$60)
有人會到美心快餐/大家樂食鐵板餐 (約$45)
有人會到美心酒樓/北京樓食京蔥鐵板牛柳 (約$120)
有人會到Spaghetti House食蒜容牛扒 (約$90)
有人會到跑馬地雅谷餐廳/Ruth's Chris 扒房 (約$800)

同一隻牛身上切出來的肉, 放在不同的地方售買, 可以相差幾十倍, 點解世界上有些傻佬願意付出更多?

把市場上的消費者以不同的需要區分開, 買Gucci手提袋, 買Porter手提袋, 買Esprit手提袋 與買Nike手提袋的消費者有甚麼不同? 你喜歡甚麼品牌的手提袋? 當你攞住隻成2萬蚊既Prada手袋出街時, 你既自信心升高了幾多倍?

手機型號

Nokia手機有幾多種型號? 超過50種, 點解要咁多種? 真係有咁多種不同需要的消費者? 手機的用途不外乎幾種用途, 你能夠說出50種分別?

重點並非要認識各種手機的分別, 而是要理解消費者(我與你等) 是「十分麻煩」和「自以為是」的動物 (自以為好有品味, 自以為與眾不同, 自以為好識選擇, 自以為有自己的風格, 自以為有獨立思考能力), 你作為市務人員 就是要加強他們「自以為是」的信念, 從而使他們覺得「我係識揀既!」

買名牌 增自信

有人不同意「名牌-自信論」, 他們認為選取名牌, 是個人品味的表達. 講到品味呢樣野, 都幾麻煩, 我們通常把有相同愛好的人歸為有相同品味的人, 例如, 他喜歡古典音樂, 我也喜歡, 所以我們品味相同, 你喜歡看俄國小說, 他也喜歡看, 所以你們品味相同, 但要說明品味高低十分困難, 無論如何, 我們要說明某人是否有品味, 必然涉及他對該喜歡的東西的認識能力, 例如, 你說你喜歡古典音樂, 必然涉及你對古典音樂的認識, 就如你話你喜歡看畫一樣, 我不會只聽到你說一句: "這幅油畫很美", 便判斷你有品味, 因為內裡涉及你對該作品的認識, 同樣地, 有一位對油畫完全沒有認識的色迷迷的男士, 在提香的所劃的維納斯油畫面前說出同一句: "這幅油畫很美", 我也不可能就此判斷他有品味. 話說回來, 當婦人甲對著一個2萬元的Parda手袋, 她說: 這個手袋好靚, 我好喜歡, 我便判斷他好有品味, 又或, 婦人乙對著一個3百元的永安公司手袋說: 這個手袋不夠Parda手袋靚, 我便判斷喜歡Parda手袋的品味比喜歡永安公司手袋高, 問題在那裡? 從以上所說的認識論點而言, 要判斷你喜歡Parda手袋是否有品味, 必須先了解你是否對該東西有深入認識, 所謂"深入認識", 其實就是"鑑賞能力", 而鑑賞能力不單是涉及你對該東西及與同類型的東西了解, 而且包括了你可以用語言或文字去說服其他人你所喜歡的該件東西是比其他同類的優勝, 但觀察所及, 暫時仍未有聽過有人提出有力的論點, 而最多出現的論點都是"貴"與"平"之分別, 但以貴或平去判斷, 明顯沒有說服力.

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孖屐亭」功能

女士/男士們, 你們喜歡甚麼品牌的手袋? 甚麼品牌的手機? 甚麼品牌的波鞋? 甚麼品牌的衣服? 當你攞住一個2萬幾蚊既Gucci手提袋或帶住一隻6/7萬既IWC手錶行出街時, 你既自信心提高了多少? 為甚麼現代人這麼喜歡穿著名牌衣服, 攞名牌手袋, 駕名廠汽車, 帶名牌手錶? 到底名牌與人們的自信有甚麼關係? 「孖屐亭」專家既任務就係要把「名牌」與「自信」兩樣本質上沒有關聯的東西連結在一起, 「孖屐亭」專家們無所不用其極, 用盡任何方法去為你洗腦, 令消費者相信只要用他們的產品, 你的自信便會提升, 彷彿「自信」這樣東西不是源於個人內在而是外在的, 假設你穿上了一件數千元的名牌限量版波鞋, 則你的自信便提高了幾個單位, 而你再帶上一隻數萬元的手錶, 你的自信又再提高了數十個單位, 極其神奇奧妙的魔法呀, 當你回到家中, 除掉所有名牌後, 你的自信便會回落到谷底, 為了補充不足的自信, 你必須穿回那套Prada限量版的睡衣, 好讓你自我感覺良好, 可以與家人或朋友繼續溝通, 神唔神奇?

待續..